山南市人民政府
今天是: 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
当前位置: 首页>走进桑日 > 经济发展

从“脏乱差”到“洁净美”:支巴村人居环境整治绘就乡村幸福新图景

2025-09-10 10:33:00 来源:网信桑日

“以前出门怕踩泥,夏天难闻臭味飘,现在走在路灯下,院干净、路宽敞,住着比城里还舒心!”傍晚时分,支巴村村民穷达坐在新修的打麦场边,看着孩子们在硬化路上嬉戏,脸上满是笑容。这份惬意的生活,源于支巴村近年来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,从组织到实践,从硬件升级到习惯养成,这个村庄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蝶变,让“宜居”二字从愿景照进现实。

建强“攻坚队”,让整治有方向、有人抓

人居环境整治不是“一阵风”,而是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。支巴村深知,要让工作落地见效,首先得有“主心骨”。为此,村里整合多方力量,组建了一支由村“两委”班子牵头、驻村工作队献策、专职网格员盯守、双联户户长联动、巾帼志愿者助力、党员带头冲锋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小组。这支“多元联动”的队伍,既是政策的“宣传员”,也是整治的“施工员”,更是成效的“监督员”:大到项目规划,小到角落清扫,每一项工作都有人管、有人盯、有人干,为全村整治工作筑牢了组织根基。

打好“组合拳”,让村庄换新颜、提品质

在明确“谁来干”之后,支巴村更聚焦“怎么干”,围绕“清、拆、建、管、革”五大关键词,打出一套靶向精准的整治“组合拳”。

“三清一改”治“顽疾”。针对农村生活垃圾乱堆、河道杂物漂浮、路面牛粪散落等“老大难”问题,村里常态化开展清理行动:巾帼志愿者、党员开展沿河清杂物,双联户户长督促扫路面,同时通过“村民大会+入户宣讲”的方式,引导大家改变随手扔、随意放的不良习惯,让“干净”成为村庄的基础底色。

“两拆两建”拓“空间”。残垣断壁影响村容,私搭乱建挤占公共空间,支巴村以“拆”为突破口,集中拆除废弃墙体、违规搭建,腾出空间用于“建”:一方面建设公共厕所,解决村民如厕难的问题,改善卫生环境;另一方面修缮村内道路,打通出行“堵点”,让村庄既有“颜值”,更有“秩序”。

“门前三包”定“责任”。整治不能只靠“集体干”,更要激发“村民管”。村里推行“门前三包”责任制,明确每户村民负责自家门前的卫生清洁、绿化养护、秩序维护,让“自家门口自己管”成为共识。为了调动积极性,村里还开设了绿色积分兑换超市,村民可将日常生活或参与集体清扫收集的可回收物品兑换生活用品,让“爱干净、讲文明”从“要我做”变成“我要做”。

“一革命两行动”补“短板”。聚焦村民生活品质提升,村里深入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告别“露天旱厕”;开展垃圾治理行动,实现生活垃圾“日产周清”;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,点缀绿植、修缮围墙,让村庄不仅“干净”,更“耐看”。

啃下“硬骨头”,让民生有温度、发展有底气

如果说日常整治是“细水长流”,那么重点项目就是“攻坚克难”。支巴村紧盯村民最关心的“住得安全、行得方便”问题,以重大项目为抓手,补齐基础设施短板。

人畜分离点建设,破解“养殖污染”难题。2023年底,村里启动人畜分离点建设,采取“村民投劳+政府补贴”的模式,每户补贴1.5万元,鼓励村民主动参与。如今,12处人畜分离点已全部建成,覆盖全村106户,既解决了牲畜养殖与生活区域混杂的污染问题,也让村民的居住环境更卫生、更舒适。

乡村振兴项目落地,激活“发展动能”。2024年,支巴村实施了乡村振兴项目。项目聚焦“基础设施升级”,不仅硬化了村干道和入户道路,让“泥泞小道”变成“宽阔坦途”;还修建了打麦场,解决村民“晾晒难、打麦难”问题;更安装了100余盏路灯,让村里的夜晚从“灯光昏暗”变成“一片通明”。此外,项目实施过程中,吸纳本地村民参与建设,投入劳力及机械设备等,累计为村民创收150余万元,其中民工工资达30余万元,实现了“环境改善”与“村民增收”的双赢。

如今走进支巴村,曾经的“脏乱差”早已不见踪影。干净的街道延伸至家家户户,整洁的院落里花草点缀,夜晚的路灯照亮村民散步的路,打麦场上不时传来丰收的笑声……这场人居环境整治,不仅擦亮了村庄的“外在颜值”,更焐热了村民的“幸福指数”。未来,支巴村还将继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,在现有基础上完善绿化、优化服务,让“干净、整洁、宜居”成为常态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