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桑日县立足资源优势,通过“以点带面、辐射带动、抱团取暖”模式,在全县成立2个联村党委,从“联”字上入手,在“合”字上发力,使单村“小组织”变成联村“大党委”,助推全县9个联建村抱团发展、集群攀高,为推进乡村振兴赋能增效。
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发展”,“联村党委”赋能乡村振兴
为着力破解单村发展“空间窄”、村级产业“小而散”等问题,桑日县在充分考虑历史、地域、产业等实际的基础上,以产业结构相近、地域相邻、生产生活相融的行政村为联建对象,将有一定规模、有辐射效应的温泉旅游、高原葡萄产业为“联结点”,按照“组织联建、资源联享、产业联兴、班子联强、党员联管、活动联动”的思路,探索开展“联村党委”工作,通过“产业链上建党委”的方式,构建“强村帮带、产业联结”大格局,着力打造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“联合体”,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。
据悉,2024年度,桑日县2个联村党委累计为联建村集体经济增收1070万元,带动周边29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,人均年增收5500余元,有效彰显了点线相连、连线成片“1+1>2”的拼图效应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联村共赢”,“联村党委”工作模式已然成了桑日县带动一方发展、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。
从“独占鳌头”到“以强带弱”,“温泉经济”铺就共富新路
桑日县增期乡雪巴村位于沃德贡杰雪山脚下,有一处由7个泉眼组成的温泉群,名曰沃卡温泉,历史发展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泉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,颇负盛名,常常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。
近年来,增期乡雪巴村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天然地热资源,大力发展“温泉经济”,以沃卡温泉为核心,打造出集温泉洗浴、餐饮住宿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村,温泉逐渐变成了群众的“致富泉”。该村先后荣获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全区乡村振兴示范点”“西藏自治区生态村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
为进一步推动温泉旅游向品牌化、特色化、集群化发展,以强带弱、抱团发展,2023年6月,桑日县以增期乡雪巴村为中心,联合措巴、卡乃、支巴3个村,成立增期乡沃卡温泉旅游产业联村党委,党建联抓、治理联促、发展联动、干群联心,有效改变以往各村之间的恶意竞争、产业效益低、信息不共享等局面,顺利将沃卡温泉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自治区旅游度假区,雪巴、措巴、卡乃、支巴4个联建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分别由2023年的520万元、20万元、8万元、15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600万元、55万元、15万元、50万元,年总收入同比增长28%。强弱村联姻、大小村挂靠、好差村互补,“联村党委”让4个联建村坐上了“同一条船”,形成联合优势,温泉产业发展迅速、规模日益扩大,温泉旅游小镇初见雏形,温泉里涌出了群众“热气腾腾”的美好生活。
从“一枝独秀”到“联姻共建”,“甜蜜产业”结出幸福硕果
位于桑日县桑日镇的塔木村,拥有一片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“世界海拔最高的威代尔葡萄种植基地”,是桑日县葡萄种植“第一大村”,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655.68亩,通过流转土地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创收80余万元,年用工量2万人次,人均增收可达3600元/月。
近年来,桑日县将葡萄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、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,积极探索“以农为本、以文铸魂、以旅兴业”的融合发展新路径,坚持党建引领,通过人才政策支持、协调筹措资金、引进技术设备、强化培训指导、开展宣传推介等一系列务实举措,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,推动葡萄基地从一片荒芜到星罗棋布的葡萄园,从2011年的15亩试种到近万亩,高原葡萄逐渐“出圈”。
为有效解决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土地、人才、劳力受限等问题,全力推动葡萄产业规模、效益“双提升”,2023年11月,桑日县以桑日镇塔木村为中心,把桑日镇奴卡社区、洛村、绒乡扎巴村、吉荣村4个村跨乡镇凝结成高原葡萄产业发展“大联盟”,成立桑日镇高原特色葡萄产业联村党委,着力打破地域限制,统一协调,进行要素互补,实现抱团发展,成功打造特色葡萄小镇,近年累计用工人数达9万人次,群众务工增收1000余万元,辐射带动联建村及其余5个涉及葡萄种植的村集体经济增收1200余万元,“小葡萄”酿就甜蜜“致富果”,串起了乡村振兴“大梦想”。
如今,桑日县已形成了一条集葡萄种植、葡萄采摘、葡萄酒加工生产和旅游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,乡村振兴路上,从枝头到舌尖的“甜蜜路径”越走越宽,高原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,“桑日葡萄”品牌逐渐从“优品”变“名品”,品牌效益加速释放、日益凸显,“小葡萄”串起了强村富民“大产业”。